2024年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中,我们“绣青春,绎巴蜀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四川成都探寻发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川剧和蜀绣。7月4日上午出发,我们沐浴着朝阳,追赶着太阳的脚步,穿过群山连绵,怀着激动的心情,期待着与辉煌历史的对话。在探寻中发扬,在传承中创新,我们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,在川剧演绎中体会联结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的朴素真情。
顿挫倾心,技艺传神
踏入“锦里”的大门,一条融合现代风格的古建筑街道映入眼帘,商贩叫卖,人声鼎沸,一趋一步,琳琅之间,我猛然地被街边的一所茶馆吸引。进门,上楼,“哒哒哒哒哒哒……”“铛——”一阵阵板眼的清脆节拍,带动着我的心脏跳动。霎时间,川剧的绝美妆容震撼着我的内心。美若天仙,宛若游龙,一颦一笑、一顿一挫之间,眼神犀利,步伐轻盈,手势优美。在“变脸”表演中,我惊叹于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,抬手扭头之间,已然“改头换面”,惊叹于“变脸”的神奇,惊叹于千百年前古人的智慧。
可贵真情,流芳百世
离开了锦里的茶馆,我们前往此行的下一处地点——锦江剧场。落座,灯灭,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……热爱川剧的“小三庆”勤奋练功,师傅决定收三庆为徒,美丽的“小浣花”对“小三庆”情窦初开,两情相悦。恃强凌弱的“马大少”横刀抢夺“小浣花”,并命人吐火烧伤“小三庆”的脸部,“小三庆”只得脸戴面具流落街头,可他没有就此沉沦,在师傅的启示下,他暗地里苦练变脸技艺,最后八头变脸一气呵成,终成一代变脸大王,“小浣花”历尽艰辛终于找到“小三庆”,两人再度携手,终成一段佳话。一出戏,以川剧为核心元素,秉承川戏中唱、念、坐、打、绝技等艺术特质,融入杂技、舞蹈、魔术、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,结合现代科技手段;一段故事,两个人物浓缩了川剧人的百年历程。川戏中所传递的真情实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,是最触动人心的情感联结。
粉墨春秋,风流潇洒
走进三花川剧艺术传承中心,我被眼前朴实的舞台和热情的演员们深深吸引。虽然他们没有奢华的服装和绚丽的灯光,却依然用心演绎着川剧的魅力。我特别有幸体验了经典角色——虞姬,从化妆到穿戴戏服,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。化妆时,那位经验丰富的化妆师耐心地教我如何将传统的戏剧妆容完美呈现。看着镜中逐渐成形的自己,我仿佛成为了舞台上一名真正的川剧演员。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精心练习,而每一次完美呈现背后,都是无数次的反复训练和挥洒汗水。川剧传承“川流不息”,更是几千年记忆的演绎。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人才活力给养才能茁壮成长,文化传承更需要人才载体才能薪火永续。在学习过程中,我们与三花剧团川剧演员伍玉交谈得知,她说“川剧表演年轻人觉得好稀奇,就是从来没有体验过,很多年轻人说,我来体验一下。对我们这个行当有很多感兴趣的,也有很多年轻人来跟着学。他愿意,他对这个感兴趣,我肯定会传承给他,我们肯定会让川剧一直传承下去。”
传承于心,发扬于新
近年来,从地方层面到国家层面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愈发受到重视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表示,我国是非遗大国,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要通过出台激励政策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、与文旅深度融合等举措,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,让非遗“护”得好、“活”起来、“传”下去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,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技艺的保留,更在于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创新。我们这一代年轻人,需要肩负起传承的责任,同时用创新的思维去推动这些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。在未来,我会继续关注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去。因为我相信,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结合,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芒。
(通讯员:彭天海)